(一)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會計核算一般原則是進行會計核算的指導思想和衡量會計工作成敗的標準。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即,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以及作為對以上原則加以修正的一般原則。
1.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及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合法憑證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 (2)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能夠滿足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滿足有關各方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3)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是指企業之間的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4)一貫性原則 一貫性原則要求企業采用的會計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隨意改變。
(5)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信息應當及時處理,及時提供。
(6)明晰性 明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信息必須清晰、簡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2.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
(1)權責發生制原則 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在收入和費用實際發生時進行確認,不必等到實際收到現金或支付現金時才確認。根據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的收入和費用,才能更真實地反映特定會計期間經營活動的成果。
(2)配比原則 配比原則是指將收入與對應的費用、成本進行對比,以結出損益。包括因果配比和時間配比兩層含義。
(3)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是指將取得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成本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在資產處置前保持其入賬價值不變。 (4)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是指,將與當期收益相關的支出計入當期的損益,將與當期以及以后多個期間的收益相關的支出計入資產的價值。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則
(1)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是指在存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既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對于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應當加以合理估計。
(2)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是指在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序時,要考慮經濟業務本身的性質和規模,根據特定的經濟業務對經濟決策影響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會計方法和程序。
(3)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中的“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實質”是指經濟實質。有些經濟業務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真實反映其實質內容。為了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不能僅僅根據經濟業務的外在表現形式來進行核算,而要反映其經濟實質。如售后回購業務視同融資業務進行會計核算。
上一頁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