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過后的2月份,我國將開展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污染源普查,將針對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進行普查,摸清我國污染的“家底”。據悉,這次污染源普查的結果將于今年7月底前匯總上報,明年上半年對外公布。
工業源是這次普查的重點,工業污染源調查對象包括冶金、化工、建材、火電、造紙、醫藥、采礦等39個行業。據測算,工業領域的重點污染源全國約有72萬處。
據悉,生活污染源普查并不是對每戶居民進行調查,而是針對一個區域、某個部門、單位、個體戶等進行的,如住宿業、餐飲業、居民服務、洗染、理發、美容保健、洗浴、攝影擴印、汽車與摩托車維修與保養業、醫院等行業。
另外,這次還包含機動車尾氣的普查。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副主任朱建平解釋,并不是要對每個擁有汽車的家庭都進行普查,而是根據有關數據進行測算,“比如北京有320萬輛機動車,我們會到有關管理單位調出機動車的年限、數量、尾氣排放狀況等數據進行測算?!?br>
瞞報數據將受處罰
國務院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了普查數據質量控制文件。朱建平說,這次普查的結果不與污染減排份額掛鉤,不與企業的污染處罰掛鉤,也不與征收排污費的金額掛鉤,僅僅是為制定“十二五”環保政策提供數據基礎。
據悉,對擅自修改污染源普查資料的地方、部門或單位負責人將給予處分;對瞞報、遲報、虛報或拒報污染源普查數據的單位將給予最高5萬元的罰款;對瞞報、遲報、虛報或拒報污染源普查數據的個體戶將給予最高1萬元的罰款。